陈独秀《新青年》
黑暗笼罩大地,人民水生火热。正值开启民智,迎接新事物,先贤们都在探索中国的未来与发展。
陈独秀原名陈庆同,陈乾生,字仲甫,号实庵,安徽怀宁人,于1879年10月9日(清光绪五年)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别墅里。1896年考中秀才。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(浙江大学前身)学习。
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,受清政府通缉,从安庆逃亡日本,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。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《国民日报》。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《安徽俗话报》,宣传革命思想。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,任总会长。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,后转入早稻田大学。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,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。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“二次革命”,失败后被捕入狱,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,帮助章士钊创办《甲寅》杂志。
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(相当于系主任)。
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《每周评论》,提倡新文化,宣传马克思主义,俗称“南陈北李”。是“五·四”“新文化运动”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
《新青年》(LA JEUNESSE)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,原名《青年杂志》,第二卷起改称《新青年》。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。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。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,群益书社发行。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,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,科学(“赛先生”,Science)、民主(“德先生”,Democracy)和新文学。
陈独秀痛陈“新青年”的六大性格特征:
一、人格形态——自主的而非奴隶的;
二、社会观念——进步的而非保守的;
三、人生态度——进取的而非退隐的;
四、民族视野——世界的而非锁国的;
五、伦理尺度—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;
六、常识标准——科学的而非想象的。
发表评论